村网通总站 石头堡村 shitoupu.nync.com 欢迎您!
贵州是脱贫攻坚“主战场”。打赢脱贫攻坚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根本保障。近年来,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关键作用,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大比武中,广大基层党组织聚焦好班子、好思路、好机制、好作风,拿出“看家本领”,比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比脱贫攻坚的“十八般武艺”,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为决战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强保证。
搭建好班子:扎根最前线,善打硬仗能打胜仗
“扶贫的准星瞄在哪里,党组织的帮扶就要延伸到哪里。”脱贫攻坚,关键在于有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干部队伍。
贵州对贫困村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精准建档立卡,找准“病因”、摸清“病根”,通过组建联村党委、村干部职业化、选派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等方式,推动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
6月19日一大早,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妇女杨小娥背上背篼,拿起锄头,踏上了停靠在路边的考斯特面包车,之后,杨小娥被载到农业园区的科技大棚,开始一天的工作。
杨小娥乐意说自己是“产业工人”,她把这样的生活称作“在家门口过富足日子,幸福感最强。”原来,不止有打工收入,她家被纳入的两亩地一亩流转,每年还能拿租金,一亩入股,跟着公司,等着分红。在杨小娥看来,有党组织引领,自己的生活发生质变。
杨小娥说,和她情况相似的工友多达数千人,“不全都是我们村的,附近8个村是一起发展的。”
“一村富,不算富,村村富,才算富。”声音的源头是盘州市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前些年,陶正学在众人的期待中当上了联村党委书记,“三变”变出了农民收益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生产力解放,如今联村党委的脱贫“成绩单”很耀眼:8个村共有964户、2864人成为银湖合作社的社员,其中有贫困人口1161人,今年预计全部实现脱贫,人均增收达3500元以上。
将产业相近、地域相邻的几个村联合起来,组建“联村党委”,这一经验成果正在发酵。我省积极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现强村带弱村,推动共享共建、共融共富。
派遣驻村干部的期限是一年,去年春节,仁怀市三合镇安居村“第一书记”王洒想着安居村还没有脱贫,不能一走了之,于是又申请延期一年。到了现在,王洒又有了新规划,再次申请延期两年。
他知道,“第一书记”是协助工作而不是包办工作,“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村干部提高工作能力。”王洒留下来,是为了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提高他们做群众工作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那个时候,就是我离开的时候。因为水流走了,石头还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省精挑细选一万多名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选派20万名干部驻村帮扶,覆盖全省9000多个贫困村,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同步抓好。
理出好思路:抓“牛鼻子”,精准脱贫落地见效
脱贫攻坚,关键是理清思路。在脱贫攻坚大比武中,全省各地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放在“三个聚焦”上——“聚焦落实党的政策,聚焦组织动员群众,聚焦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牢牢抓住党建扶贫的“牛鼻子”。
“过去村里开会,三番五次叫不来人。现在通知开会,喇叭一喊,村民不仅来得整齐,而且主动发言。”台江县老屯乡长滩村党支部书记石俊说。
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比过去明显增强,是“十户一体”带来的可喜变化。石俊感慨,以前好的扶贫政策下来,即使给补贴,村民也相互推诿不愿意干。
现在,各主体主动认领项目任务,村民自觉参与。“前不久我们说要搞美丽乡村建设,硬化道路是头等大事,村党支部一动员,一呼百应,户长带领群众一起干,很快完工。”石俊感慨,“十户一体”畅通了村党组织与村民间的沟通渠道,村民对党务村务工作一清二楚,对村“两委”也信任了,村党组织的形象威信也就自然树立起来了。
发端于长滩村的实践,已经在黔东南州各地推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新模式成为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
“以前村里有的想建桥,有的要修路,大家利益不同,劲也不往一处使。”台江县施洞镇小河村村支书杨再清回忆,前些年村民不齐心,村建设举步维艰,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
仲夏时节,小河村恢复了往年的热闹。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往回走;瓜果种植合作社、蓝莓合作社一个接一个冒出来。汉子们常聚在一起琢磨怎么养鱼、养牛;妇女们空了就围成圈,飞针走线绣苗帕……吸引外出村民回来、让村民抱团发展的,正是“十户一体”的推行。
“十户一体”的核心是“连”,以党员为凝聚群众的“种子”和“细胞”,形成了“支部统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架构,将各责任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正在全省开花结果。
健全好机制:环环相扣,压紧压实责任担当
塘约村,这个位于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的行政村,短短两年时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400元,蹿升至去年底超过万元;村集体经济从“零”猛增到200多万元;入党积极分子从过去每年五六个人,激增到30多人。
听到塘约之变,不禁令人心生疑问:村子究竟发生了什么?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向记者道出了塘约之变的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
左文学忘不了这一幕:“洪水过后,有市领导下来慰问,村民团团围住领导请求帮助。当时连吃的都没有,但是他们不要钱也不要粮,只要发展。”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对于塘约村而言,这是脱贫攻坚的大道理。左文学的话很实在:“一个村就像一间房子,要有那么几根柱子撑着,党员干部就是那几根柱子。发展更是如此。”
塘约村在每个村民小组设立了党小组,把支部建到村民小组间。由每15户村民选出一名代表,和村民小组长组成组委会,共同负责对本小组党员干部打分评议。
“党建不光是党组织的事,也要群众参与。党员合格不合格,首先要过群众这一关。”左文学说。
每个月的最后几天,都是塘约村党员干部最“忐忑”的日子。这几天,村民议事会要对每个党员本月的表现打分。如果连续三次不及格,就要受到村党总支的处罚,年底考核也大受影响。
由此,村民“管”党员的机制之变,带来的是集体经济的壮大、乡风民俗的再造。如今的塘约村,已甩掉了经济“空壳村”、人口“空心村”、环境“较差村”的帽子。
不仅在塘约村有套务实管用的机制,省委建立工作目标、岗位责任、正向激励保障、负向惩戒约束“四位一体”从严管理干部机制,各地各部门分解工作目标,明确路线图、工作量、时间表和责任人,挂图作战,按图销号,逐级分步抓好落实。“目标和任务像悬在头上的剑,每个人都不敢懈怠。”这是脱贫攻坚大比武中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心声。
发扬好作风:使出“绣花”功夫,摸实情出实招
脱贫攻坚需要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全省广大党员干部使出“绣花功夫”,深入基层,进村入户,算贫困账、谋好脱贫策,增强群众获得感。
六枝特区脱贫攻坚“第一线”上,奋战着同胞三兄弟邓连贵、邓连桥、邓连瑞。
兄弟仨每个月都会抽出一天,相约回到父母家,看望二老之余,交流驻村体会,分享扶贫经验。
他们都说很“苦”:扶贫任务艰巨,群众还未全部小康。一旦有消极情绪,兄弟仨互相打气。他们也说很“甜”:兄弟之间交流经验,又各自回村,与当地村干部的共同努力,让“等靠要”的老百姓主动咨询政策、琢磨路子,村子一天天在变样。
三兄弟“大比武”,成为我省脱贫攻坚大比武中涌现的动人佳话。
从领导干部直接联系贫困村贫困户,到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贵州坚持和完善的这两项制度,把“急事难事见干部、政策宣传见干部、化解矛盾见干部、项目推进见干部”的承诺化为了实际行动。
“走村窜户问寒暖,不嫌屋黑板凳脏;百姓话儿记心上,好事实事一桩桩;携手村民奔小康,唱支山歌感谢党……”黔南州长顺县敦操乡群众用民族语言编唱的山歌唱出干群鱼水情深。
脱贫攻坚大比武中,全省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马上就办”作风奋力前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