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信息发布者:你是我不能错过的
    2017-06-08 18:44:07   转载

    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培育贫困地区优势特色农牧业,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以下简称“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范围包括六盘山片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滇西边境片区、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燕山-太行山片区、吕梁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罗霄山片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19个省(区、市)505县,区域面积139.05万平方公里。西藏、新疆南疆三地州和四省藏区已有明确的特殊支持政策,不再纳入本规划。       

      一、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正式启动全国范围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1年11月底又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行业扶贫工作的任务与要求,明确提出各行业部门要把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本行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围绕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能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的工作,完成本行业国家确定的扶贫任务。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指导和帮助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是落实中央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各项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二)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是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凸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特别是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贫困地区农牧业加快发展,可以有效减少贫困人口,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三)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是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任务

      农牧业是广大贫困地区的基础产业,是惠及广大农牧民最直接的民生产业。切实加快推进农牧业发展,不断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还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科技装备水平落后、农牧民素质低、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全国农业系统的帮助和支持。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从改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农牧民的最迫切、最急需的问题入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产业,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加快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任务。

      (四)深入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贫困地区大都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承载能力有限,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加上陡坡耕种、乱砍乱伐时有发生,贫困地区生存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贫困地区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道路,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在保护生态中求发展。农牧业是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生态建设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进一步转变贫困地区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贫困地区农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巩固贫困地区农牧业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行业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基本条件

      (一)连片特困地区农牧业发展的自然经济条件

      1.地质构造复杂,地理环境多样。连片特困地区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中山、低山为主,六盘山区、乌蒙山区、滇西边境山区海拔多在1000m以上;中部以中山、低山、丘陵为主,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海拔多在500-1000m之间;东部以丘陵、山丘为主,大兴安岭南麓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海拔多在800m以下。连片特困地区地貌以山地为主,山地、丘陵、高原、台地交错分布。其中,海拔500m以下地区仅占11个连片特困地区国土总面积的22.01%,海拔500m以上地区占国土总面积高达77.99%,特别是海拔在1000m以上的中山和高原占到连片特困地区53.53%。

      2.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连片特困地区山地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较为明显,立体气候突出,特别是南方山地更为显著。一般山体由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针叶、阔叶混交林黄棕壤带—矮林灌丛草甸带组成。部份山体从山脚到山脊先后可见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的植物。在西南山区干热河谷的底部,还有半干旱的稀树草原带。复杂多样的小气候类型,有利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繁衍,生物多样性丰富,其中滇西边境片区分布有从热带、亚热带、温带甚至寒带的上万种植物品种,是我国物种与遗传基因资源最丰富和珍稀濒危特有物种比例最高的地区之一。

      3.旱坡耕地比例大,人地矛盾突出。连片特困地区旱地比重大,2010年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旱地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3.4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山地面积广,坡耕地比重较大,地高水低,水土资源要素不匹配,特别是西南山区更为显著。湖北恩施仅有30%左右的耕地为平坝地,贫困山区部分大于25度的陡坡地仍在开垦种植。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人均耕地1.44亩,罗霄山区、乌蒙山区和武陵山区等片区人均耕地不足1亩。如果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因素,贫困地区人均耕地资源规模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

      4.老少边因素明显,总体贫困程度深。全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土地面积139.05万平方公里,共涉及104个地州市和505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85个,占76.24%;老区县171个,占33.86%;少数民族县196个,占38.81%。2010年,总人口2218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246万人,占全国乡村人口26.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40.05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25%;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1.8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1%;农民人均纯收入2663.9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5.96%。

      5.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连片特困地区不少地方还处于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阶段,以自给性农产品生产为主,农产品出售量、外调量少,市场化水平和农产品商品率低。2010年连片特困地区农林牧渔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比重为54.00%,农业收入占农林牧渔业收入比重为63.31%,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2.19%,上述几项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农牧业发展的突出困难和制约因素

      1.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连片特困地区地势起伏多变,坡度大,土层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石漠化、土壤和水体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南方山区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抗蚀能力减弱,常年暴雨冲刷,极易造成土壤侵蚀。据统计, 11个连片特困地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0.40%,但2010年农业受灾面积却占全国受灾总面积的28.21%,成灾面积占全国成灾总面积的26.21%。

      2.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由于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原因,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耕地破碎分散,机耕道建设滞后,农业机械作业困难。多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是20世纪50-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破损严重,服务功能退化,工程性缺水、资源性缺水问题突出。2010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旱涝保收面积24.2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1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连片特困地区农牧业生产大都还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

      3.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多数连片特困地区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一些地区甚至还处于原料直销阶段,产业链延伸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加工还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加工业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远低于全国1.7:1的水平。普遍缺乏有带动能力的种植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即使发展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也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服务带动能力弱等方面的问题。

      4.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响,连片特困地区普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等级低,县乡公路连通性差,公路通达率和通畅率远低于平原地区,特别是在地貌复杂的西南山区尤为显著。据统计,乌蒙山片区15.1%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76.8%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31.3%的行政村不通公路;武陵山片区3.41%的乡镇不通沥青(水泥)路,40.25%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滇西边境片区3.7%的乡镇和70.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由于公路航空等交通不便,铁路运输能力不足,致使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仓储、包装、运输等流通成本高。

      5.农业效益较低增收难度大。由于连片特困地区地块破碎,耕地零散分布,有的甚至一亩地分散到四五块,经营规模过小,加之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应用和科技转化率低,生产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都低,农民增收空间有限。2010年,11个连片特困地区亩均粮食产量为300.5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1公斤;亩均油料产量114.74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0公斤;每个农业劳动力人均产粮1568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88公斤。

      三、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推进新时期农业行业扶贫开发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以促进农牧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中心目标,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帮助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牧业,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农民技术培训,努力帮助开拓农产品市场,扩大农民就业,推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二)基本原则

      1.资源依托原则。立足连片特困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尊重当地群众种养传统,突出重点,着力发展具有区域资源禀赋、人文内涵、民族特色的优势产业。

      2.市场导向原则。优势特色产业选择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重点发展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商品性竞争性产业,兼顾自给性产业发展。

      3.连片整体开发原则。创新开发组织形式,实施连片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同时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产业整体开发,提高片区特色产品整体竞争力。

      4.科技支撑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稳定和增强特色产品的品质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5.民生优先原则。发挥农业行业优势与特点,围绕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等贫困地区最直接、最现实的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覆盖贫困村,使贫困户受益面最大化。

      6.环境友好原则。组织适度规模生产,防止过度开发,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贫困地区农田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保障人均1.5亩基本口粮田。到2020年,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农民增收。到2015年,片区内贫困农户力争实现1户1项农牧业增收项目。到2020年,初步构建特色农牧业产业体系,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农业技术与农民素质。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扶持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和农村经纪人,每户掌握1-2项农牧业实用技术,到2020年,农业科技扶贫优势初步显现。

      4.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40%和50%以上;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四、农业行业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一)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建设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贫困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贫困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平整土地,建设田间道路、机耕道,完善田间配套工程,推广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措施,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在适宜地区加快发展保护性耕作,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提升耕地质量,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粮食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有效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不断改善养殖业生产条件。加快改善养殖业品种改良条件,加大饲草饲料基地、健康养殖池塘等养殖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设施完备、技术先进、质量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养殖场。加快实施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加大牧区草原畜牧业生产建设投入,加快草原围栏、棚圈和牧区水利建设,配套发展节水高效灌溉饲草基地。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动各项农机化扶持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贫困地区主要粮油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步伐。重视贫困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推广轻便、耐用、低耗的中小型耕种收机械和植保机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鼓励农机制造企业加强适合贫困山区特点的、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生产急需的小型农机具研发。

      (二)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粮食供给保障水平。推进特色种植产品优势区建设,加快特色种植新品种的引进、改良,改造传统种植方式,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不断提升特色产品品质。因地制宜推广生态种养结合模式,积极推进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完善标准化规模养殖相关标准和规范,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与物流业。主动承接临近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改造和提升贫困地区传统加工工艺,加强特色农牧优势产区加工基地建设,推广产后贮藏、保鲜等初加工技术与装备,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动形成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的特色农牧加工集群,转化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原料生产优势,实现农牧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高效化。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销信息引导,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推进订单生产,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牧业整体竞争力。

      (三)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提升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贫困地区各级农业科研院所能力建设,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点围绕贫困地区特色农牧业发展,加大对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引进、示范、推广,提高科研成果应用水平。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强化执法能力建设,切实控制重大动物疫情,努力减轻人畜共患病危害。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动植物保护等农业服务支撑保障体系,整体提升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素质和水平。加强贫困地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加强产销信息引导,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培育壮大连片特困地区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服务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四)强化农村人才培养

      围绕农业生产服务、农村社会管理和涉农企业用工等需求,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继续在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安排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组织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技术、农村实用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班。进一步实施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计划,坚持与贫困地区互派干部挂职。支持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优秀人才投身贫困地区现代农牧业建设,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搞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提高沼气普及率和利用率,加强沼气技术服务。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能和循环农业技术,鼓励科学施肥,加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清洁水源、田园和家园,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草原等生态环境建设。加大草原、水生生物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实施基本草原保护制度,积极推进和完善草原确权和承包工作,推行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进一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促进天然草原植被及其生态功能的恢复;大力开展人工草地、飞播草地和天然草地补播改良等草地建设,缓解草畜矛盾。

      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继续组织实施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科学确定增殖放流品种和数量。强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积极推进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水生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建立涉渔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渔业污染事故调查处理,开展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妥善处置突发污染事件。

      五、各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方向与重点

      (一)六盘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六盘山片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区的6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5.2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2.5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17.82%,接近9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31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22%。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马铃薯和玉米,人均粮食占有量437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公斤;人均肉类产量29.2公斤,远低于人均59.3公斤的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2001万人,乡村人口186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3.5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4.8%,贫困发生率35%。

      该区地处黄土高原中西部及其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形破碎、气候干旱、无霜期短。多年平均降雨量仅350-400毫米,干旱缺水严重,41%的农户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农田灌溉面积占比仅为21.3%。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脆弱,这些严重制约着工农业发展和群众生活。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围绕市场需求,依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推进地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玉米、中药材、苹果、红枣等地方优势农产品,加强春小麦、马铃薯和油菜等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高原夏菜、球根花卉、压砂瓜、啤酒大麦、酿造葡萄和苦水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有序发展优质牧草业和牛、羊等畜牧业。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

    专栏1  六盘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马铃薯生产基地:永寿、长武、安定、通渭、渭源、临洮、漳县、会宁、榆中、庄浪、古浪、东乡、互助、乐都、西吉、原州、海原

    制种基地:扶风、麟游、安定、通渭、渭源、临夏、庄浪、靖远、景泰、和政、湟中、互助、原州、西吉

    高原夏菜基地:千阳、陇县、长武、榆中、永登、皋兰、平川、陇西、武山、泾川、庆城、临夏、永靖、靖远、古浪、白银、清水、乐都、循化、原州、西吉、彭阳

    苹果生产基地:淳化、长武、扶风、永寿、千阳、静宁、泾川、庄浪、崆峒、庆城、西峰、宁县、镇原、合水、正宁、甘谷、秦安、麦积、灵台、民和


    压砂瓜生产基地:靖远、同心、海原、皋兰、永靖、会宁

    啤酒大麦生产基地:永登、皋兰、景泰、临洮、通渭、渭源、永靖、广河、临夏

    酿造葡萄基地:千阳、淳化、麦积、同心

    干果基地:永寿、陇县、麟游、长武、千阳、永靖、靖远、甘谷、景泰、平川、华亭、武山、清水、麦积、庆城、镇原、乐都、民和、同心、海原、彭阳

    中药材生产基地:陇县、麟游、永寿、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漳县、岷县、华亭、甘谷、会宁、和政、清水、靖远、康乐、乐都、互助、民和、隆德、彭阳、同心

    花卉苗木生产基地:扶风、永寿、淳化、榆中、临洮、岷县、麦积、甘谷、泾川、宁县、正宁、庆城、临夏、康乐、永登、湟中、民和、乐都、隆德、泾源、原州

    畜禽产品基地:陇县、淳化、扶风、永寿、千阳、麟游、临夏、康乐、广河、东乡、靖远、会宁、安定、陇西、临洮、岷县、景泰、白银、崇信、庄浪、静宁、崆峒、张家川、清水、宁县、正宁、古浪、湟源、湟中、化隆、同心、泾源、彭阳

      3.发展重点

      一是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实施兴集雨补灌工程,改善公路、场院、荒山坡面和人工防渗集流面收集雨水的效果,提高水窖、旱井和水池蓄水能力,同时加强以节水灌溉设施为主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二是加大山区、塬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提高川地、缓坡地基本口粮建设水平,大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采取盐碱地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牲畜栏圈建设。

      三是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马铃薯精制淀粉、变性淀粉及其衍生物系列产品,提高加工档次和综合效益。整合现有牛、羊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牛羊肉细分割与深加工;逐步培育苜蓿草粉、草饼、草颗粒、叶蛋白为主的牧草加工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中药材饮片、制剂加工、果蔬加工等产业。

      四是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马铃薯、果蔬、中药材、畜产品等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

      (二)秦巴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秦巴山片区包括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六省市的75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21.8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06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26.1%,接近8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92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27%。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马铃薯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34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7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58.7公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总人口3474万人,乡村人口294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97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67.2%,贫困发生率30%左右。

      秦巴山片区年平均气温12-15℃,气温随海拔而变化,形成山地垂直温度带,水资源丰富,年降水量700-1400mm,地处我国自然环境的十字交叉带,具有复杂的生态环境特点,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发展地区经济的矛盾比较突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革命老区县集中的地区之一。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生态特点,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经济作物和林果种植面积,积极开展人工种草建设,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等特色畜牧水产业,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建设地域特色农业基地,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粮食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及配套农机、农艺技术应用,依靠科技提高产出和保障能力。做大做优油橄榄、核桃、油茶、板栗、猕猴桃、脐橙、食用菌、蚕桑、茶叶、魔芋、杜仲、天麻、贝母、木瓜、蔬菜、苗木花卉等优势产业,开发富硒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培育特色山珍、道地中药材、山地杂粮、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创建市场品牌。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健康水产养殖业,重点发展地方优良品种和特种养殖业,逐步形成规模,培育高端市场。

    专栏2  秦巴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食用菌基地:留坝、镇巴、城固、南郑、宁强、佛坪、勉县、西乡、略阳、镇安、山阳、洛南、商南、丹凤、汉滨、平利、旬阳、汉阴、镇坪、石泉、紫阳、宁陕、白河、青川、通江、南江、平武、万源、房县、保康、卢氏、栾川、嵩县、内乡、南召、康县、成县、徽县、文县、武都

    魔芋基地:竹山、竹溪、奉节、城口、巫溪、巫山、云阳、岚皋、镇安、汉滨、镇巴、紫阳、旬阳、宁强

    油橄榄基地:武都、文县、宕昌、康县、两当、西和、礼县;青川、巫山、奉节、城固、西乡、南郑、勉县、洋县,汉阴、石泉、郧县

    核桃基地:洛南、镇安、丹凤、商南、柞水、宁强;武都、成县、徽县、文县、西和、礼县、两当、宕昌、康县

    板栗基地:郧县、竹山、房县、竹溪;陕西片:镇安、山阳、商州、商南、柞水、西乡、佛坪、洋县、宁强

    猕猴桃基地:周至、文县、康县、武都、奉节、苍溪

    桑蚕基地:旺苍、苍溪、仪陇、巫溪、云阳、奉节、汉滨、汉阴、石泉、紫阳、旬阳、岚皋、平利、勉县、略阳、镇安、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宁陕、镇巴、康县、成县、徽县

    茶叶基地:丹江口、竹溪、保康、旬阳、白河、平利、镇坪、岚皋、紫阳、汉阴、石泉、城固、西乡、镇巴、南郑、宁强、勉县、商南、山阳、镇安、康县、武都、宕昌、西和、礼县、徽县、文县、北川、平武、万源、青川、南江、宣汉、通江、旺苍、云阳

    中药材基地:留坝、略阳、宁强、岚皋、石泉、佛坪、勉县、西乡、紫阳、岚皋、旬阳、宁陕、白河、汉阴、商州、镇安、平利、镇巴、城固、镇坪、商南、镇巴、洋县、南郑、康县、文县、武都、平武、青川、旺苍、万源、通江、巫溪、竹山、竹溪、郧县、竹山、房县、郧西

    畜禽产品基地:嵩县、洛宁、鲁山、南召、镇平、内乡、淅川、郧县、郧西、房县、丹江口、保康、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旺苍、剑阁、苍溪、仪陇、宣汉、万源、通江、南江、平昌、周至、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镇巴、旬阳、洛南

    大鲵基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

    水产基地:鲁山、丹江口、青川、剑阁、苍溪、仪陇、宣汉、巴州、通江、南江、平昌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山间平坝地区农田水利化,因地制宜发展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浅山区、半山区及25度以下坡耕地农田灌溉水平。

      二是实施土地整治。组织开展闲置土地复垦复耕,对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大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木本油料、茶叶、干鲜果品、中药材、畜禽五大农产品加工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完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经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贸市场体系,完善仓储等物流设施。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果蔬、中药材、畜产品等特色农产品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

      (三)武陵山片区

      1.基本情况

      武陵山片区包括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地区的64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6.0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7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49.42%,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3.98千瓦,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9.56%。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40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5.5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2公斤。总人口3417万人,乡村人口2960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499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9.1%。

      区内平均海拔高,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海拔2570米,山脉为东西走向,呈岩溶地貌发育,交通非常不便,气候恶劣,旱涝灾害并存,泥石流、风灾、雨雪冰冻等灾害易发,水利设施薄弱且严重老化,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受制约较大,经济发展滞后,贫困面大,贫困度深。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武陵山片区整体为限制开发区域,农牧业发展主要集中与河谷平坝及低坡丘陵地区,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具备生产条件的森林、高山草场等地区适当发展特色种养业。重点发展油茶、茶叶、蚕茧、烤烟、高山蔬菜、魔芋、柑橘、中药材、干果、楠竹和“节粮型”特色畜产品等具有较大贫困人口覆盖面和增收效应明显的优势特色农林产业。

    专栏3  武陵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油茶基地:黔江、彭水、石柱、酉阳、秀山、丰都、来凤、咸丰、鹤峰、恩施、宣恩、长阳、五峰、慈利、永顺、绥宁、邵阳、溆浦、沅陵、辰溪、中方、涟源、安化、会同、洪江市、麻阳、泸溪、江口、石阡、松桃、铜仁、万山、玉屏、湄潭、凤冈、余庆、正安、道真、务川

    茶叶基地:武隆、酉阳、秀山、印江、江口、松桃、道真、务川、古丈、沅陵、安化等地高山茶;保靖、利川、 宣恩、鹤峰、巴东、恩施、利川、建始、秭归、五峰、长阳、凤冈、沿河、新化、洞口、桑植、慈利、会同、溆浦等地的富硒茶基地;石阡苔茶、江口藤茶、湄潭绿茶、正安白茶、余庆苦丁茶等特色茶叶基地。

    蚕茧基地:黔江、武隆、丰都、石柱、巴东、来凤、长阳、龙山、沅陵、溆浦、正安、务川

    烤烟基地:黔江、酉阳、武隆、丰都、彭水、建始、利川、鹤峰、巴东、咸丰、恩施、宣恩、秭归、五峰、来凤、龙山、中方、会同、新宁、思南、石阡、印江、德江、沿河、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慈利、桑植、隆回、邵阳、新晃、靖州、芷江

    高山蔬菜基地:黔江、武隆、石柱、丰都、彭水、秀山、恩施、鹤峰、利川、宣恩、建始、巴东、咸丰、长阳、五峰、龙山、凤凰、保靖、城步、隆回、绥宁、通道、永定、桑植、辰溪、溆浦、洞口、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铜仁、德江、江口、印江、思南

    魔芋基地:印江、松桃、巴东、鹤峰、恩施、咸丰、建始、长阳、五峰、古丈、隆回、麻阳、桑植、彭水、石柱

    柑橘基地:乌江、清江、沅水、澧水、资水流域

    中药材基地:铜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万山、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石柱、秀山、酉阳、彭水、武隆、利川、恩施、建始、鹤峰、咸丰、巴东、宣恩、长阳、五峰、隆回、桑植、慈利、龙山、黔江,印江、江口、松桃、石阡、沅陵、通道、靖州、溆浦、中方、会同、辰溪、新邵、安化、永定、古丈

    干果基地:黔江、彭水、武隆、丰都、酉阳、秀山、恩施、利川、建始、巴东、宣恩、咸丰、来凤、秭归、五峰、长阳、正安、靖州、会同、保靖、凤岗、湄潭、沅陵、通道、石门、铜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万山、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等核桃、板栗基地

    肉类基地:石柱、酉阳、秀山、武隆、彭水、黔江、恩施、来凤、利川、咸丰、建始、巴东、鹤峰、秭归、永顺、龙山、慈利、洪江、辰溪、芷江、溆浦、新晃、邵阳、余庆、新化、通道、洞口、永定、桑植、铜仁、江口、玉屏、石阡、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万山、务川、正安、道真、湄潭、凤冈、宣恩、长阳、五峰、新宁、城步、安化、石门、涟源、吉首、泸溪、凤凰、古丈、花垣、保靖、沅陵、靖州、会同、麻阳、鹤城、中方、丰都等绿色环保生态型牛羊、生猪、禽畜等基地,丰都节粮型肉牛养殖基地

    水产基地:长阳、新邵、邵阳、隆回、洞口、新宁、武冈、石门、沅陵、溆浦、新化、涟源

    优质楠竹基地:江口、思南、印江、德江、沿河、松桃、万山、正安、道真、湄潭、凤冈、余庆

      3.发展重点

      一是修建一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实施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推进平坝河谷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加强低坡丘陵地区坡改梯等土地整理;开展高山草场改良和林下养殖设施的建设。

      二是发展油茶、茶叶、烟叶、蚕茧、蔬菜、水果、竹木和畜禽产品生产与加工。发挥独特的农牧业资源,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特色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三是扶持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行业协会、流通企业、农村流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积极改善仓储、初选包装、运输等基础条件,建设综合性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

      (四)乌蒙山片区

      1.基本情况

      乌蒙山片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三省毗邻地区的38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7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25.31%,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高达84%,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27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3.18%。主要粮食作物为马铃薯、玉米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340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6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2277万人,乡村人口204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4.8%。

      该区位于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结合部,属亚热带、暖温带高原季风气候,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高路险,交通不便,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16%,25度以上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比重大,宜农宜牧,土地贫瘠,人均耕地少,土地生产力低。干旱、洪涝、风雹、凝冻、低温冷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区内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薄弱,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以种养殖业和村寨居住区为主,重点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建设酿酒专用粮、优质烤烟、中药材、山地马铃薯、蔬菜、竹林、油茶、茶叶、核桃、花椒、辣椒、苦荞、苹果、脐橙、生态畜牧业等区域性特色农业基地,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专栏4  乌蒙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马铃薯生产基地:叙永、古蔺、马边、布拖、昭觉、喜德、越西、美姑、桐梓、习水、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禄劝、寻甸、会泽、宣威、昭阳、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镇雄、彝良、威信

    苦荞生产基地: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美姑、毕节、纳雍、威宁、赫章、会泽、鲁甸、巧家、永善、镇雄

    花椒生产基地:普格、布拖、金阳、昭觉、喜德、越西、美姑、雷波、鲁甸、巧家、永善

    辣椒生产基地:赤水、大方、黔西、会泽、宣威、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

    茶叶基地:叙永、古蔺、沐川、屏山、习水、毕节、大方、纳雍、威宁

    中药材基地:叙永、古蔺、沐川、马边、布拖、昭觉、喜德、越西、美姑、雷波、桐梓、习水、赤水、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鲁甸、巧家、盐津、大关、永善、绥江、镇雄、彝良、威信

    肉类生产基地:宣威、会泽、寻甸、镇雄、威宁、古蔺、叙永、习水、昭阳、禄劝、武定、巧家、桐梓、越西、织金、昭觉、黔西、美姑、毕节、屏山、彝良、赫章、纳雍、盐津、永善、沐川、雷波、鲁甸

    水产基地:寻甸、会泽、宣威

      3.发展重点

      一是兴建山区小型水库水源工程,因地制宜发展小水池、小塘坝、小水窖、小引水沟、小抽水站 “五小”水利工程,改善农田供水状况,逐步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逐步对25度以下坡耕地实施坡改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切实改善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加强草场改良和牲畜栏圈建设。

      二是进一步提高粮食酿造等既有优势产业的产能和质量,深入挖掘品牌优势,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品结构升级,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发展壮大特色畜禽、特色干果、小杂粮、茶叶、中药材、林竹、烟叶、竹荪等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形成新的市场品牌。

      三是合理布局,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区域集散中心、城市批发市场体系,配套仓储、物流和冷链设施。大力推进农超、农社、农餐对接,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连锁店,积极推进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加大农产品营销力度。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产品储运体系。

      (五)滇桂黔石漠化片区

      1.基本情况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包括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的80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19.93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13亩,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30%,7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02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06%。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09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52.6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公斤。总人口2870万人,乡村人口2580万人。

      片区大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度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优势农牧产品,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巩固发展糖料蔗、油菜、马铃薯、茶叶、蔬菜、烤烟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三七等中药材、芒果等热带果和桑蚕、油茶、核桃、小桐子等特色农林产业,稳步发展山坡种草养羊、牛等草地生态畜牧业,积极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尽快形成产业带动力。推进野生动植物的繁育利用。推动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

    专栏5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商品粮基地:隆安、六枝、上林、马山、罗城、田阳、靖西、天等、广南、丘北、师宗

    蔬菜生产基地:资源、右江、田阳、田林、隆安、天等、都匀、麻江、惠水、独山、西秀、罗甸、广南、师宗、泸西、丘北、罗平

    木本油料基地:三江、巴马、凤山、乐业、凌云、黎平、天柱、从江、册亨、六枝、紫云、平塘、广南、富宁、师宗、罗平、泸西

    糖蔗生产基地:龙州、宁明、大新、隆安、田阳、忻城、六枝、贞丰、荔波、罗甸、册亨、望谟、三都、富宁、天等、融安、融水、罗城、环江、都安、广南、砚山、马关、麻栗坡、西畴、屏边、泸西

    蚕桑基地:环江、罗城、都安、忻城、融安、融水、上林、荔波、独山、三都、黄平、师宗、砚山、屏边

    中药村生产基地:资源、三江、忻城、独山、丹寨、普安、锦屏、砚山、西畴、马关、丘北

    茶叶基地:凌云、乐业、三江、都匀、西秀、平坝、水城、雷山、广南、罗城、融安、融水、资源、砚山、西畴、丘北、富宁、麻栗坡

    非粮生物质能原料生产基地:隆安、马山、田阳、册亨、望谟、罗甸、平塘、三都、锦屏、台江、广南、富宁、马关、砚山、麻栗坡

    水产基地:安龙、罗平、砚山、丘北、富宁、隆安、马山、上林、田阳、靖西、西林、隆林、大化、宁明、龙州、大新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以渠系配套工程、田间水利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展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挖潜配套改造,强化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堰塘清淤,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加大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是加快废弃矿山和村庄的土地整理、复垦利用,开展坡改梯及坡面水系工程建设,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深入开展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依托特色基地,改造提升粮油加工、蔗糖加工、茶叶加工、屠宰加工等产业,提高加工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增加产品种类,重点增加特色休闲食品、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因地制宜发展蚕茧丝绸加工、生物质能源加工、干鲜果品加工、林(竹)产品加工等产业,延长产业链,形成新增长点。

      四是完善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加强农村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建设,配套建设仓储、运输中转等物流设施,着力拓展冷链物流。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减少农产品进社区、进家庭的环节。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参与市场建设。

      (六)滇西边境片区

      1.基本情况

      滇西边境片区全部位于云南省境内,共56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2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45.95%,70%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4.36千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3%。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378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8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1540万人,乡村人口134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居第10位,贫困发生率为31.6%。

      该区地处云南省西部,包括横断山区南部和滇南山间盆地大部,山高谷深。交通设施落后,3.7%的乡镇和70.6%的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小微型水利设施缺乏。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稳定发展食粮生产,加快热区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推进外向型农业。优化农业布局,围绕市场需求,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提高茶叶、甘蔗、咖啡等传统作物生产水平;大力发展石斛、重楼、滇红花等道地中药材及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推进生猪、肉牛和家禽的规模化养殖,提升集聚度。因地制宜发展水奶牛、乌骨羊特色养殖和野猪、竹鼠等特种养殖及水产养殖。支持特色种养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推动绿色(有机)认证和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做大做强区域品牌。

    专栏6  滇西边境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茶叶基地:龙陵、昌宁、思茅、宁洱、景东、江城、澜沧、绿春、勐海、南涧、芒市、临翔、凤庆、云县、永德、双江、耿马、云龙、双柏

    蔗糖基地:施甸、龙陵、孟连、澜沧、西盟、元阳、勐海、勐腊、芒市、梁河、盈江、陇川、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

    木本油料基地:隆阳、昌宁、玉龙、永胜、墨江、景东、凤庆、云县、楚雄、双柏、大姚、石屏、红河、漾濞、永平、梁河、盈江、泸水、兰坪、南涧、巍山、永仁、南华

    咖啡基地:隆阳、施甸、思茅、墨江、景东、景谷、镇沅、江城、江城、永德、镇康、双江、耿马、沧源、勐海、勐腊、芒市、盈江、陇川、临翔、云县

    中药材基地:龙陵、玉龙、宁蒗、景谷、孟连、永德、双江、耿马、沧源、勐海、勐腊、泸水、福贡、贡山、兰坪、南涧、鹤庆

    香料基地:隆阳、腾冲、思茅、玉龙、凤庆、楚雄、双柏、姚安、大姚、永仁、鹤庆、红河、元阳、金平、绿春、石屏、盈江、泸水、贡山、牟定

    畜牧养殖基地:隆阳、施甸、玉龙、永胜、思茅、景东、景谷、凤庆、云县、楚雄、双柏、红河、石屏、祥云、鹤庆、陇川、勐海、兰坪、大理、洱源、牟定、南华

    水产基地:玉龙、永胜、剑山、思茅、云县、双江、耿马、勐海、勐腊、芒市、陇川、盈江、弥渡、祥云、凤庆、古城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灌区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大力实施小坝塘、蓄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提高农田灌溉能力;实施土地平整、坡改梯、水利渠系配套、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加强畜牧养殖栏圈建设和水产养殖堰塘修建。

      二是巩固提升制糖产业,推动跨区域整合,促进主产品精深加工及副产品综合利用。整合提升制茶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木本油料、核桃、食用菌、咖啡、果蔬及畜产品加工。逐步发展以竹包装箱板、竹木中密度纤维板等产品为重点的竹藤产业。

      三是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农贸市场体系,完善仓储等物流设施。推进农资连锁经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贸易,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七)大兴安岭南麓片区

      1.基本情况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包括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区的19个县(市、区、旗),国土总面积11.2万平方公里,平均降水量373-467毫米,年平均温度-3.2~5.6℃,无霜期95-145天。2010年末,人均耕地7.12亩,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的14.11%,超过80%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相对较高。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和稻谷,人均粮食占有量为2379公斤;人均肉类产量118.8公斤,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总人口682万人,乡村人口50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6%,贫困发生率24.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

      该区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和相连的松嫩平原西北部,地貌类型以低山丘陵和平原为主,长年受风沙之害,土地多沙化,生态环境恶劣,是中国主要的干旱区之一。区内水利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同属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加快改造传统种植业,稳定增加粮食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玉米生产,稳定提高水稻生产能力,努力挖掘大豆单产潜力,有序推进马铃薯及杂粮杂豆生产。综合运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措施,努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葵花、亚麻、蓖麻、中草药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促进农村多种经营。充分利用饲草资源及丰富的秸秆资源,大力发展肉牛、奶牛、绵羊等生态畜牧业。积极发展猪、鸡等畜禽产业。加大东北民猪等地方优良品种保护和利用力度,适当引进优良品种,加快杂交改良和品种培育。积极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经营,加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强疫病防控。

    专栏7 大兴安岭南麓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商品粮基地:突泉、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大安、镇赉、通榆、洮北、洮南、甘南、龙江、拜泉、富裕、克东、泰来、林甸、明水、青冈、望奎、兰西

    杂粮杂豆种植基地:突泉、扎赉特旗、科右前旗、镇赉、通榆、洮南、洮北、明水、青冈、兰西、甘南、林甸、泰来、富裕、龙江

    马铃薯种植基地:阿尔山、扎赉特旗、科右前旗、大安、洮北、克东、拜泉、明水、甘南、望奎、龙江等马铃薯种植某地。

    葵花种植基地: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突泉、大安、通榆、甘南、克东、兰西

    红辣椒种植基地:扎赉特旗、突泉、科右前旗、洮南、洮北、兰西

    蓖麻、亚麻种植基地:洮南、通榆、兰西

    万寿菊、甜叶菊种植基地:扎赉特旗、青冈、兰西、明水、克东、望奎

    白瓜子、打瓜子种植基地:科右中旗、突泉、镇赉、通榆、甘南

    中草药种植基地:突泉、扎赉特中旗、阿尔山、科右前旗、洮北、洮南、甘南

    奶牛养殖基地:乌兰浩特、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洮南、洮北、镇赉、大安、通榆、富裕、林甸、甘南、泰来、龙江、克东

    畜禽养殖基地: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洮北、镇赉、大安、通榆、富裕、青冈、泰来、龙江、克东、望奎、兰西

    水产基地:镇赉、大安、龙江、泰来、林甸

      3.发展重点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强现有灌区系配套和节水改造,加快农田电、井配套,加大抗旱水源井建设和管理力度,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推广喷灌、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农业技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加快中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治理和草场改良,深入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壮大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大玉米、大豆、葵花籽、马铃薯等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提高综合效益。整合现有畜禽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细分割和深加工。做强乳产品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婴儿配方奶粉和原料奶粉生产,加快酸奶、奶酪、乳珍、奶油等产品开发。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影响力大、产品开发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四是依托已有基础,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交易市场和农产品集散中心。发展适合大农户的粮食仓储物流模式和技术,积极支持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发展。

      (八)燕山-太行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燕山-太行山片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33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9.3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2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仅27.31%,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超过80%,农机化水平非常低,为3千瓦/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423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4公斤;人均肉类产量69.4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公斤。总人口1097.5万人,乡村人口917.6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3408元,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57.6%,2300元扶贫标准以下的扶贫对象有22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4.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

      该区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燕山、太行山贯穿其中,多山地、丘陵。区内生产要素流失严重,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薄弱,乡村道路通行保障水平不高,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任务重。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瞄准京津等周边城市市场,打造绿色(有机)食品供给区。综合运用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手段及现代农业装备,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产品集聚发展。重点打造错季蔬菜、马铃薯、杂粮、食用菌、中药材、肉蛋奶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黄花菜、万寿菊、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推动绿色和有机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的申请和认证。大力发展兼具生态、经济功能的林果业,优先发展仁用杏、大枣、核桃、板栗等重点产业,通过嫁接改造,逐步淘汰老旧果园,推广市场热销品种。

    专栏8  燕山-太行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马铃薯基地:围场、丰宁、张北、沽源、康保、隆化、浑源、灵丘、五台、天镇、广灵、化德、商都、兴和。

    杂粮杂豆基地:尚义、蔚县、阳原、围场、阜平、唐县、顺平、来源、易县、望都、曲阳、宣化、平泉、天镇、大同、广灵、阳高、浑源、繁峙、商都。

    无公害蔬菜基地:围场、丰宁、承德、望都、张北、康保、怀安、尚义、易县、涞水、天镇、阳高、大同、五台、广灵、灵丘、繁峙、商都、兴和。

    食用菌基地:平泉、承德、唐县、易县、涞水、阳原、张北、沽源、尚义、蔚县、广灵、五台、大同、灵丘、商都、兴和

    油料作物基地:沽源、张北、康保、尚义、丰宁、围场、繁峙、天镇、大同、浑源、灵丘、化德、兴和

    黄花基地:大同、广灵、围场、沽源、张北、兴和

    奶牛基地:张北、万全、怀安、沽源、康保、丰宁、宣化、曲阳、望都、承德、围场、大同、浑源、阳高、天镇、灵丘、繁峙、商都、兴和

    特色养殖基地:阳原、隆化、涞水、曲阳、灵丘、浑源、繁峙、广灵、商都。

    干鲜果经济林基地:宣化、承德、平泉、隆化、围场、涞水、蔚县、阳原、顺平、曲阳、唐县、易县、阜平、浑源、阳高、五台、广灵、大同、灵丘、商都。

    中药材基地:隆化、蔚县、阳原、沽源、尚义、涞源、易县、围场、浑源、广灵、繁峙、五台、大同、化德、兴和

    水产基地:易县、阜平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灌渠渠系配套和节水改造,逐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积极推进末级渠系改建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积极发展喷灌、滴管、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是以农田整治为重点,统筹推进农地整理,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发及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质量监测,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加强牲畜栏圈建设。

      三是逐步发展林木种苗生产,保障城市建设绿化苗木和果品基地对种苗的需求。鼓励发展林间种药、养畜及野生菌采集等林下经济。

      四是农产品加工流通体系建设。以特色农产品和畜禽为重点,在生产集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资源重组和品牌整合。大力发展马铃薯、山杏、山楂、燕麦、苦荞、胡麻、黄花菜、沙棘、牛羊肉等农畜产品初级加工。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蔬菜、马铃薯、畜产品、羊绒絮片等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

      (九)吕梁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吕梁山片区包括山西、陕西两个省区的20个县,国土总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50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不足10%,90%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非常低,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2.57千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2%。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马铃薯和小麦,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2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公斤;人均肉类产量20.3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公斤。总人口402.8万人,乡村人口340.4万人。

      片区跨黄河两岸,大部地处黄土高原中东部,西接毛乌素沙地,东跨吕梁山脉。地貌类型以墚、峁为主,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片区黄土堆积深厚、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少而集中,水土流失特别严重,土壤贫瘠,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水土流失面积达277.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6.5%;片区20个县均属于全国严重水土流失县。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沟壑丘陵地形严重制约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城镇空间拓展。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经营方式落后,农产品就地转化不足。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河谷川地、低山丘陵等地区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

      立足资源特点、市场和劳动力条件,积极优化农业内部结构,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红枣、核桃、杂粮、苹果、马铃薯、黄芪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水产养殖业,着力推进区域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基地建设、促进加工转化。加强对贫困农户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

    专栏9 吕梁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马铃薯基地:岚县、临县、兴县、五寨、岢岚、神池、静乐、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子洲、清涧

    杂粮基地:岢岚、临县、吉县、岚县、石楼、五寨、大宁、永和、兴县、汾西、横山、米脂、佳县、子洲、绥德、清涧、吴堡

    草本油料基地:临县、神池、岢岚、石楼、岚县、子洲、横山

    有机红枣基地:永和、临县、石楼、兴县、汾西、大宁、吉县、清涧、佳县、吴堡、绥德、米脂

    核桃基地:兴县、临县、汾西、石楼、大宁、永和、静乐、隰县、岢岚、吉县、绥德、子洲、清涧、米脂、佳县、吴堡

    苹果基地:吉县、隰县、大宁、永和、汾西、子洲、绥德、米脂、清涧

    沙棘基地:岢岚、岚县、兴县、五寨、静乐、横山、佳县

    葡萄基地:隰县、横山、米脂、绥德

    畜禽养殖及牧草种植基地:石楼、大宁、汾西、五寨、岚县、临县、静乐、神池、岢岚、吉县、隰县、横山、米脂、佳县、绥德、清涧、子洲、吴堡

      3.发展重点

      一是加强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节水改造,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建设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因地制宜建设集水窖、小泵站、小水渠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进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积极推广喷灌、滴管、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强化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增强农业防汛抗旱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二是加大山区和丘陵区坡改梯建设力度,加强川地、缓坡地改造,加快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推广蓄水保墒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和工业园区,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打造品牌。大力发展干鲜果品、优质杂粮、畜禽产品、脱水蔬菜等加工,推进红枣、沙棘、核桃等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四是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村中介组织发展,培育农村专业户和经纪人。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协会、能人在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等方面的纽带聚合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成都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鼓励社会企业等新型产业组织发展。

      五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吉县苹果、岚县马铃薯、岢岚畜产品等区域性集散中心和专业交易市场。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城市社区设立直销店、连锁店,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

      (十)大别山片区

      1.基本情况

      大别山片区包括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36个县(市),国土总面积为6.7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1.18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58%,超过一半的耕地为旱地,农机化水平较高,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8.91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稻谷和玉米,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665公斤,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66.2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3657.3万人,乡村人口3128万人。

      片区地处鄂豫皖交界地带,北抵黄河、南临长江,我国南北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横穿其中。片区南北过渡性气候特征明显,南部以大别山区为主体,片区河流众多,以淮河为主体的水系发达,径流资源丰富,云贵高原东南部及其与广西盆地过度地带,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地形地貌复杂,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干旱洪涝等灾害频发。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为主,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着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

      大力加强平原农业生产大县粮、棉、油料生产基地建设、稳定播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优质水稻、优质棉花、优质花生、双低油菜产业代建设。积极推进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着重促进山区茶叶、油茶、中药材、板栗等特色林产品规模化发展,培育市场品牌;鼓励平原区扩大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种植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重点支持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促进皖西白鹅、江淮黑猪、固始鸡、大别山黑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产业化发展。发展生态水产养殖,支持鲟鱼和鳜鱼为主的大别山名贵鱼养殖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及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

    专栏10 大别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蔬菜基地:临泉、阜南、金寨、岳西、颍上、寿县、潜山、柘城、固始、兰考、民权、淮阳、沈丘、太康、新蔡、淮滨、新县、商城、团风、孝昌、麻城、大悟、红安

    茶叶基地:金寨、岳西、太湖、潜山、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英山、大悟、蕲春、孝昌

    油茶基地:金寨、太湖、望江、岳西、光山、新县、商城、固始、潢川、麻城、罗田、蕲春、英山、团风、孝昌、大悟

    中药材基地:金寨、岳西、寿县、利辛、太湖、临泉、新县、光山、商城、柘城、郸城、沈丘、淮阳、太康、固始、新蔡、兰考、蕲春、英山、罗田、大悟、红安、孝昌

    林果基地:金寨、岳西、宿松、寿县、潜山、太湖、兰考、民权、宁陵、光山、新县、商城、淮阳、固始、郸城、商水、罗田、孝昌、红安、大悟、麻城

    桑蚕基地:金寨、潜山、岳西、太湖、颍上、商城、光山、固始、兰考、郸城、淮滨、新蔡、英山、罗田

    花卉苗木基地:金寨、潜山、岳西、颍上、太湖、潢川、固始、光山、新蔡、淮阳、商城、兰考、民权、宁陵、郸城、太康、新县、孝昌、罗田、英山、大悟、红安、麻城、蕲春

    畜禽基地:利辛、阜南、临泉、颍上、霍邱、寿县、潢川、固始、淮滨、兰考、民权、柘城、宁陵、郸城、淮阳、商水、沈丘、太康、光山、新县、商城、新蔡、孝昌、罗田、麻城、大悟、红安、团风、英山

    水产基地:望江、宿松、太湖、寿县、霍邱、金寨、颍上、潢川、新蔡、淮阳、商城、淮滨、民权、兰考、柘城、郸城、商水、太康、固始、光山、新县、蕲春、团风、麻城、孝昌

      3.发展重点

      一是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在水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着力重建修复老化毁损水利设施,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推进田间水利工程节水改造。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增强防汛抗旱能力。

      二是推进土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逐步提高耕地质量。

      三是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围绕生产基地,重点建设一批农产品集散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跨区域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及交易配套设施,支持岳西茶叶、柘城辣椒、蕲春中药材、大悟农林种苗等专业交易市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冷链物流、粮食物流等专业物流,加快发展农村物流,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县粮食物流集纳库、中转库建设。

      四是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扩大面粉制品、肉制品、果蔬饮料等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油茶加工、干鲜果品加工、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利用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强资源整合,开发新产品,延伸生产加工链条,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力。

      五是创新产业组织形式。发挥各种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分散生产想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的作用。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优先吸纳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为贫困户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帮助贫困对象参与特色产业开发。

      (十一)罗霄山片区

      1.基本情况

      罗霄山片区包括江西、湖南两省的23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为5.21万平方公里。2010年末,人均耕地0.67亩,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76.5%,14%的耕地为旱地,每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11.89千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玉米和马铃薯,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395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肉类产量61.3公斤,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人口1104万人,乡村人口933万人。

      片区地处罗霄山脉中南段及其与南岭、武夷山连接地区。地貌类型以山地、丘陵为主。该地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技术推广等社会事业滞后,山洪、地质灾害等问题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

      2.优势特色产业选择与布局

      坚持市场导向,依托优势资源,加快结构调整,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培育壮大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生态友好的支柱产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积极推广水稻两种,鼓励“单改双”。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做强脐橙产业,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加强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大力发展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特色林业,支持油茶示范基地县建设。积极发展蜜桔、茶叶、白莲以及生猪、牛、蔬菜、水产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支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

    专栏11 罗霄山片区特色农业基地布局

    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宁都、会昌、瑞金、于都、兴国、万安、遂川、永新、莲花、汝城、宜章、安仁、茶陵

    优质蔬菜基地:瑞金、赣县、于都、安远、南康、上犹、章贡、会昌、兴国、石城、遂川、万安、莲花、汝城、宜章、桂东、炎陵、安仁、茶陵

    白莲基地:石城、宁都、瑞金、莲花

    竹荪基地:井冈山、会昌、炎陵

    食用菌基地:宁都、于都、安远、章贡、井冈山、遂川、乐安、桂东、汝城、宜章、安仁、茶陵

    油茶基地:兴国、瑞金、会昌、于都、宁都、赣县、安远、南康、上犹、石城、寻乌、遂川、永新、井冈山、乐安、莲花、汝城、宜章、桂东、炎陵、安仁、茶陵

    脐橙等水果基地:安远、寻乌、兴国、瑞金、会昌、于都、宁都、赣县、石城、上犹、章贡、万安、南康、井冈山、永新、遂川、莲花、宜章、安仁、茶陵、炎陵、汝城、桂东

    茶叶基地:上犹、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遂川、井冈山、永新、莲花、桂东、宜章、汝城、炎陵、茶陵、安仁

    中药材基地:安远、瑞金、石城、南康、遂川、乐安、莲花、汝城、桂东、安仁、炎陵、茶陵

    烤烟基地:石城、瑞金、宁都、兴国、会昌、安远、赣县、万安、乐安、莲花、茶陵、宜章、安仁

    优质竹木基地:上犹、会昌、瑞金、兴国、于都、宁都、赣县、安远、遂川、井冈山、乐安、汝城、桂东、炎陵、茶陵、宜章

    花卉苗木基地:兴国、章贡、上犹、于都、石城、赣县、宁都、永新、遂川、万安、乐安、莲花、桂东、茶陵

    生猪养殖基地:兴国、安远、南康、赣县、 上犹、宁都、于都、会昌、寻乌、瑞金、石城、永新、遂川、井冈山、万安、莲花、乐安、宜章、桂东、汝城、安仁、炎陵、茶陵

    养牛基地:瑞金、永新、遂川、万安、宜章、桂东、汝城、安仁、炎陵、茶陵、于都

    家禽养殖基地:宁都、兴国、遂川、井冈山、莲花、宜章、炎陵

    水产基地:莲花、赣县、上犹、安远、宁都、于都、兴国、会昌、寻乌、石城、瑞金、南康、遂川、万安、永新、乐安、茶陵、宜章、安仁

      3.发展重点

      一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因地制宜修建一批中小水库,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塘清淤扩容,加强水库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水渠、小泵站“五小水利”工程,完善田间排灌沟渠系统,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支持区域内符合条件的县开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

      二是以荒山荒地、灾毁农田、空心村和废弃荒山复垦为重点,推进土地整理。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采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措施,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完善交易场地、库房、冷库等市场设施,规范市场秩序。依托已有基础,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柑橘、茶叶、蔬菜、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和区域性加工配送中心。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强化与粤港澳、厦漳泉等地区以及周边城市批发市场或超市的产销直供,推进农产品网上推介、洽谈和交易,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村营销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在市场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柑橘产业品牌建设、市场销售和仓储物流等方面的跨省协作。

      四是依托特色基地,大力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本地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科技水平高、综合实力强的加工企业,推进资源整合和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发展茶产业,积极推进油茶、果蔬、食用菌和畜禽水产品加工。大力促进竹林产品深加工和精细加工,积极发展竹纤维制品、竹制地板、集装箱底板等加工业。

      六、重大项目

      规划期间将重点扶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件建设等项目,进一步落实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农业行业扶贫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实现。各类建设项目要依据相关建设规划确定的布局来安排,具体投资规模和标准根据年度投资计划确定,并适当向连片特困地区内国有农牧场倾斜。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项目

      1.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内容包括3个方面:一是田间工程。主要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土地平整、机耕道等建设。二是良种科研繁育体系。重点建设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育秧大棚等设施。三是农技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机、种子、植保、土肥等服务体系。通过项目实施,加强片区内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按照《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进行布局安排。

      2.棉油糖生产基地。主要建设片区内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优势区田间基础设施、育苗设施、配套生产设备等建设,以提高棉、油、糖的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3.旱作节水示范基地。重点修建田间道路、田间桥涵、集雨水窖(池)、生物篱(防护林),平整加固梯田,配备补灌设备,推动片区内干旱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按照《全国旱作节水农业发展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4.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农田建设。建设内容突出田间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物联网等信息手段的应用。主要支持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场)以外的示范区所在县(区)。

      5.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主要建设片区内生猪、奶牛、肉牛、肉羊等标准化养殖场(小区),重点建设圈舍、挤奶厅以及青贮窖、饲料间等辅助设施,以及水、电、暖、排污等基础设施改造及附属设施等,以加快片区内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项目

      1.种植业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内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改良中心及分中心、品种审定区域试验站、生产试验站、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监管能力等项目;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县(市)优先选建一批果菜茶良种繁育基地项目,适当拓展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建设内容。按照《种子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进行布局安排。

      2.畜禽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内品种资源保护、原种场、种公畜站、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新品种选育场;突出生猪、肉牛、肉羊、奶牛、家禽等品种,向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优势畜产品产区倾斜。按照全国奶牛、肉牛和肉羊等优势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布局安排。

      3.水产良种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内出口创汇品种、中西部地区地方特色品种的遗传育种中心、水产原良种场建设。按照《全国养殖业良种工程“十二五”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三)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重点建设片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主要是改扩建检验检测实验室和购置检验检测仪器设备,提高片区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按照《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2011-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2.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片区县及其重点乡镇动物防(检)疫体系,主要内容包括县级和重点乡镇动物防(检)疫站、水生动物病害防疫站、县级外来物种入侵监测站以及相应的信息网络等,有效提高片区动物的防疫率和预警应急能力。按照《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3.植保工程。加强片区内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能力建设,重点考虑农作物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县(场),兼顾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和优势经济作物产区投资建设,通过项目建设加强县级病虫监测防控、疫情监测、扑灭等能力建设。按照《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行安排布局。

      4.渔政渔港建设。在大江大湖及重要水库加强内陆渔政船艇建设,在重要渔业水域布局内陆渔港。

      (四)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件建设项目

      1.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在片区内重点草原牧区开展禁牧围栏建设、休牧围栏建设以及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在贵州、云南等岩溶地区开展石漠化草地治理试点,实施围栏建设、草原改良和棚圈建设。按照《全国草原保护建设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布局安排。

      2.保护性耕作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更新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实施免耕播种、秸秆根茬覆盖及深松整地等技术,同时适当建设机具停放场、库棚等附属设施,以提高项目区农业装备水平,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按照《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2009-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3.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县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鉴定评价项目和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等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围栏、看护房、工作间、道路及配套仪器设备。按照《全国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4.农村沼气工程。重点支持片区县农村户用沼气、养殖小区及联户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大中型沼气等建设项目,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公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有效改善片区农村生态环境。按照《全国农村沼气工程建设规划(2011-2015年)》进行布局安排。

      (五)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项目

      1.“四补贴”政策。落实好中央财政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安排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良种补贴,以及畜牧良种补贴;安排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2.动物防疫补助政策。实行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扑杀补贴政策和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实行经费补助。

      3.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且依法从事内陆捕捞及水产养殖并使用机动渔船的渔民和渔业企业实行渔业油价补助。

      4.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禁牧补助,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草场严重退化、不宜放牧的草原实行禁牧封育,对牧民给予禁牧补助;实施草畜平衡奖励。禁牧区域以外的可利用草原,对未超载的牧民给予草畜平衡奖励;给予牧民生产性补贴,包括畜牧良种补贴、牧草良种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主要在内蒙古、青海、四川、甘肃、宁夏、云南等主要草原牧区省的片区县进行安排。

      5.渔业资源保护补助政策。主要支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

      6.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主要用于奖励片区内粮食大县,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

      7.生猪大县奖励政策。主要用于生猪养殖场(户)的猪舍改造、良种引进、防疫管理、粪污处理和贷款贴息等。

      8.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项目。通过对农民进行物化技术补助方式,重点扶持推广水稻大棚育秧、玉米地膜覆盖、小麦“一喷三防”、农机深松整地、机械化秸秆还田和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关键性技术。

      9.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继续巩固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在更大范围、更大面积普及。

      10.测土配方施肥补助项目。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行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

      11.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设施。

      12.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主要面向片区县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村社会管理人员,重点培训农业生产及管理技术、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农机操作及维修技术、沼气建设及维护技术、农业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管理知识等内容。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系统的创业培训

      13.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依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

      七、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与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区域发展、西部大开发和做好行业扶贫工作的政策性文件,切实把支持贫困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针对贫困地区农牧业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指导贫困地区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帮助理清发展思路。

      (二)不断加大项目资金投入力度

      对贫困地区予以倾斜性扶持,尽快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根据强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内在要求,“十二五”及今后更长时期,农业部将按照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部有关投资渠道,积极实施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沼气工程等项目,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三农”的项目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

      (三)继续落实和创新强农惠农政策

      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保护草原生态,推进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深入研究“三牧”问题,提出对牧区和牧民的各项支持政策。

      (四)进一步完善行业扶贫工作机制

      注意在实践中完善和落实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探索创新开展行业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逐步建立完善情况沟通与通报制度,加强工作监督检查,随时掌握了解工作情况和进展。加强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的衔接,做好沟通与配合,整合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工作活力和实际效果。特别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五)加大行业扶贫资源整合力度

      充分整合各级政府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农等多种资金,进行农业扶贫产业开发,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以互助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等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